登录
账号登录
知识元
知识元
词目
全文
书名
出版者
请输入关键词...
元杂剧
北曲
元曲
更多
四折一楔子
宾白
科范
更多
套曲
仙吕
南吕
更多
正旦
外旦
小旦
更多
刘秉忠
卢挚
姚燧
关汉卿
马致远
王恽
张可久
字仲晦,初名侃,拜官后改名秉忠,自号 藏春散人,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曾祖仕金,其父在蒙古任官。秉忠十七岁时补邢台节度府令史,以怀 才不遇,不愿为刀笔吏弃去,隐于武 安山中。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天 宁天照禅师以其能诗文,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他博学多 才,自幼好学,至老不衰,于书无所 不读,尤精于《易》及邵雍《经世书》,又精于天文、地理、律历、阴阳、术数等。他随海云禅师入京师,见赏于忽必烈,以布衣身份随忽必烈征大 理、云南及南宋,以好生不杀谏忽必 烈,时人称之为"聪书记"。忽必烈 即位,官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 中书省事,元初制度多出其手,元之国号即是他所提议。至元十一年(1274)无疾而终,年五十九,谥文贞。秉忠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淡泊自处。《元史》本传称他"每以 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他有诗说:"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意不在新奇"(《读遗山诗》),语言晓畅,不求新奇正是他的诗歌的 特点,而病在平淡粗疏,缺乏诗味,这也是元初一般北方作家的通病。他的诗常表现出仕与隐的矛盾,这在当时士人中有一定代表性。他还 是词人,其词今存八十馀首,以词言志,风格豪放,但偏于直露,不免粗 疏,如[木兰花慢·混一后赋]写得 气势奔放,反映出大一统的气概,而 词中议论颇多,给人粗豪之感。他又是早期散曲作家,《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但 仅存小令十二首,具有早期散曲的 民歌风味,其散曲见《阳春白雪》、《乐府群珠》、《雍熙乐府》。
元代文学家。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汲县)人。世祖至元五年(1268)进士,历任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集贤学士、大中大夫、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从湖南入朝为翰林学士,官至翰林承旨,元朝统一之初,卢挚诗文词曲皆有盛名,以散曲成就最高,尤得时人推许。贯云云《阳春白雪序》称"近代疏斋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诗与刘因齐名,文与姚燧比肩。其诗以清新飘逸一变元初粗豪衰恭之风。有诗文集《疏斋集》、《疏斋后集》,今已散佚。卢挚现存作品以散曲为多,在元朝前期散曲作家中,作品数量仅次于马致远。《全元散曲》收其小令120余首,属雅正一派,风格明丽自然。散曲题材涉及面较广,有咏史怀古、感慨时势兴衰的作品如《夷门怀古》、《吴门怀古》调子较低沉;有隐居乐道、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如〔沉醉东风〕 《秋景》、〔湘妃怨〕《西湖》,皆自然生动,清新爽朗;有写男女风情的作品如〔落梅风〕《别珠帘秀》,吸收了民歌的白描手法,感情深挚,蕴藉委婉又不失明晓自然,代表了初期北散曲清丽派特色,对北散曲发展有一定影响。卢挚的诗现存50余首、文10余篇,分别见于《元诗选》和《天下同文集》等集中,《全金元词》录其词20余首。今有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版李修生辑本《卢疏斋集辑存》。
元代诗文家、学者。字端甫,号牧庵。祖籍营州柳城(辽宁朝阳),徙居武昌(今属湖北)。他是元初学者姚枢的侄子,刚3岁父亲就去世了,由姚枢养育成人。早年师从许衡,24岁开始读韩愈的古文,并学习写古文。至元十二年(1275)授秦王府文学,曾3次出使四川。至元十七年授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四年任翰林直学士。至元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元贞元年(1295)参修世祖实录。大德五年(1301)出为江东廉访使。大德九年任江西行省参政。至大元年(1308)为太子宾客,不久又拜太子少傅。明年授翰林学士承旨。至大四年告老南归。皇庆二年(1313)春天,他写有〔菩萨蛮〕词,以记赏花,有云:"花枝依旧好,只自伤垂老。七十六年人,见花能几春?"这果然是他最后一次得见春光。死后谥曰文。有《牧庵文集》50卷行于世,但久已不存。今存《牧庵集》36卷,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出诗、文各1篇。《全金元词》收入他的词49篇。《元诗选》二集选录他的诗20首。门人刘致撰有他的年谱,是关于他生平的主要资料之一。
元戏曲家。生卒年不详,约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其为"太医院尹",一作"太医院户"。但金元两代均无"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元代户籍却有"医户",属太医院所辖。曾为玉京书会著名书会才人,常出入于歌楼酒肆、瓦舍勾栏,与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王和卿以及著名女艺人珠帘秀等均有交往,又能亲自登场演出。晚年南下漫游,到过杭州、扬州等地。元熊自得《析津志》称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为人桀傲不羁。一生致力于戏剧创作活动。所作杂剧今知有60余种。其剧题材广泛,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或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尽情描写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他的最高成就是集中塑造了受压迫最深、遭遇最不幸的众多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如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燕燕、王婆婆、王瑞兰等。写她们的遭遇与不幸、痛苦和反抗、性格和愿望,歌颂她们的聪明才智和斗争精神。其戏剧善于通过典型环境与情节的描绘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注重挖掘人物形象所蕴含的重大意义;在处理和展开戏剧冲突方面,善于设计惊心动魄的情节,具有粗犷雄劲的特点。其语言风格追求本色当行,生活气息浓厚,生动活泼,通俗流畅,俗中见雅,讲究口语化、性格化。成为元杂剧中本色派的代表。其悲剧、喜剧、正剧皆有创作,在艺术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亦工散曲,多以女子的口吻,抒写相思爱情、离愁别绪,或自叙性格,风格质朴自然,明快泼辣。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与李时中等加入元贞书会,被推为"曲状元"。后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寓居杭州。晚年辞官隐居。有杂剧15种,今存 《汉宫秋》、《陈抟高卧》、《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6种,与人台撰 《黄粱梦》1种,以及《误入桃园》残曲。散曲有套数17套、小令104首,后人辑为《东 篱乐府》。其杂剧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表现了对仕途黑暗的不满及超凡出世的情绪。 《汉宫秋》为其代表作,内容写汉元帝妃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金元、宋元 之际的民族矛盾和当权者的内部之争,表现了兴亡之慨和故国之思。剧中长于以景衬情, 描写缠绵往复,曲辞哀婉动人。其散曲大致可以分为叹世感怀、山水景物、闺情别怨三 类。其中,前一类代表作是《双调·夜行船(秋思)》,全套以强烈的色彩和流畅的语言, 表现了及时行乐的思想,豁达中夹杂着感伤,消极里流泻出愤慨。《越调·天净沙(秋思)》 为山水景物类的代表作,寥寥数语,构成一幅浸透着其独特感受的秋景画图。另 《般涉调 ·耍孩儿(借马)》刻画爱马如命的吝啬者,《般涉调·哨遍(张玉岩草书)》塑造豪放浪漫 的草书大师形象,都别具一格。他对散曲题材的拓宽与意境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作品风格 豪放而又清逸,语言清俊精淳,颇受后世文人推重。
元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为卫州详议官。至元五年(1268)拜监察御史,知无不言,不避权贵,至元十四年任翰林侍制。至元二十六年任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颇有治绩。至元二十九年见元世祖于柳林行宫,上万言书议时政,授翰林学士,元贞元年(1298)奉旨修世祖实录,集《圣训》6卷。卒谥文定,封太原郡公。为官正直,以才干见称。尝问学于元好问,工诗与词曲,尤好著述,有《秋涧集》100卷,包括《中堂乐事记》、《乌台笔补》等及诗文,还有词曲集《秋涧乐府》4卷行世。王恽是元初诗文大家,受元好问影响,其诗笔力雄浑,但《元诗选》王恽小传说其诗"所有过多,颇多持择,必痛加芟削,则精彩愈见"。诗多反映现实生活,流露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如《挽漕篇》、《农里叹》、《棹歌》等,都描写真切,深刻感人。
张可久专力写散曲,极负盛名,是元代"清丽派"散曲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讲究音韵、格律,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善于融化唐宋诗词的意境入曲,提高了曲的格调。这一特点体现了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变化。张可久的散曲多以吟咏山水、消闲寻乐为内容,如〔金字经〕《春晚》、〔红绣鞋〕《天台瀑布寺》、〔落梅风〕《碧云峰书堂》等。也时有一些表现民间疾苦、感慨世态炎凉之作,如〔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九首、〔卖花声〕《怀古》、〔醉太平〕《感怀》等,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绪。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他的作品,极力地运用诗词中的句法,以雕琢字句为能事,以骚雅蕴藉为最高境界,形成他那种华丽的作风,失去了前期散曲中的本色美。"
prev
next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总)网出证(京)字第 271 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60号
©2018-2020 中国知网(CNKI)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公共服务事业部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西小口路66号东升科技园—北领地A2楼 联系电话:010-62701709 E-mail:swgt@cnki.net